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

請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吧

輔導老師 黃莉惟
「老師,我現在會過得這麼痛苦,都是我父母的問題」
「當初要不是他們說叫我選這個科系,我也不會像現在這樣痛苦」
「台灣這個鬼島,都是教育體制逼得我沒辦法適應……
    偶爾,我會觀察到某些孩子很喜歡抱怨、凡事都要抱怨、覺得整個世界都虧欠自己,反正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,都與我無關。
    當人拖著一副軀殼,飄盪在世界裡,凡事都歸咎外界,每天無精打采、或是憤世嫉俗覺得都是世界的錯,但自己卻不願意付出行動,做出改變,無法替自己做出「被選擇」的「選擇」負責時,就會很痛苦。
    太宰治說:「生而為人,我很抱歉」,但我也想從存在主義治療的角度切入來回應這樣的痛苦,其實人都是有選擇的,即便是看似沒有選擇,或是不選擇,也是一種選擇。
    這當然不是一種繞口令,舉一個例子來說,常有學生來抱怨自己的父母老是想要控制自己,所以「來念雄商是我父母選的」、「未來要讀甚麼科系也是我父母告訴我的」,但你總是沒有看見,控制的那條線的背後,你選擇回應的是,你把自己的人生掌控權,全權交給父母,讓父母替自己決定的同時,你選擇「放棄」做決定、悶悶不樂的「被決定」,卻忘了是自己把這樣的權力交付給他人。這背後當然也有可能會有更複雜的心理因素,例如說:只要我不選擇,就是別人要替我負責,我就不需要替自己承擔選擇背後可能要面對的成敗結果。
    我們替自己找藉口時,往往是因為害怕一旦選擇就需要承擔結果,尤其是這樣的結果會挑戰到自我價值成敗或生存感時,我們就常會避免做選擇。
當然要翻轉這樣的情形,必須要先自我覺察自己的外在歸因傾向;再對自我的內在挑戰,例如:我真的都沒有選擇嗎?當父母這樣告訴我的時候,我是否因為要避免衝突,而壓抑自己真正的想法,卻導致無法充分溝通充分表達呢?或是我為了避免父母的碎碎念而太快的順從他們的意見呢?充分了解自己後就會發現,行為背後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某些麻煩,其實自己已經選擇了放棄,只是無法面對違背自我背叛的自己。
最後,就是重視語言賦予自己的力量,練習用「我選擇…..」開頭,清楚描述自己的立場,充分賦權自己面對環境的因應力量。例如:我知道我自己想讀高中,但父母期待我念高職,所以我「選擇」順從父母的決定。既然是自己選擇的,那也沒有甚麼好抱怨的了。選擇不一定能帶來開開心心的結果,但至少能夠賦予自己比較能夠承擔痛苦的力量。勇敢的替自己的選擇負責吧。


撰於2017/04/18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